汝南县法院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落实。该院坚持“五个着力”,实现强管理、促规范、提质效,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全面进步,为确保全县社会和谐稳定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。
一、着力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。以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为契机,重点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干警思想,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习配套措施,确保学习规范化、制度化。同时以“大练兵”活动为依托,以法官学习培训、优秀法律文书评比、专题调研活动为载体,开展全员、多样、互动的学习教育活动,建立不同部门、不同层次、不同年龄阶段干警的个性化培养模式。同时,该院集中开展质量规范年专项活动,强化审判人员的审限意识、质量意识。为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,对各类案件进行全面清理,对法院审理案件的法律文书进行打分点评,并建立完善法律文书起草、审批把关、校对等制度,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,确保法律文书质量。该院紧紧围绕建设“学习型”法院、争当“学习型”法官活动,创新培训方式,增强广大法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,提高业务水平。以审判流程规范、执行流程规范、机关管理规范为重点,以案件质量评查、警风警纪评查、环境卫生评查为切入点,实现结案率高、调解率高、和解率高、归档率高、卷宗优秀率高、群众满意率高;上诉率低、上访率低、发还改判率低的目标。
二、着力改进司法作风。以开展“人民法院为人民”活动为重点,进一步端正司法理念,牢固树立 “以当事人为本”、“人民法官为人民”等理念,不断强化司法便民、利民、护民举措。大力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,强化诉讼指导,进一步健全首问责任制、服务承诺制、办案公开制、文明接待等制度,不断完善巡回立案、节假日办案等工作举措,深入基层,巡回审判。进一步完善大接访、院领导接待日和回访下访、巡回接访、责任倒查等制度,注重解决实际问题,认真破解信访、执行难题。该院进一步狠抓源头治理,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,防止突发事件发生,狠抓息诉罢访,努力解决信访当事人的合法合理诉求。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活动,努力为未成年人、聋、哑、残等弱势群体及涉农案件开辟“绿色通道”法律服务,认真开展 “五五”普法教育活动,积极开展“送法入校”、“送法进村”等法制宣传活动,及时发现、妥善处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。
三、着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警示教育,做到警钟长鸣。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,紧紧围绕“争先创优”的目标,引领广大干警强化一个意识即大局意识,摆正两个关系即摆正党委领导与独立办案、严格执法与促进发展的关系,坚持“三个至上”即党的事业至上、人民利益至上、宪法法律至上,树立四个统一即办案的政治效果、经济效果、法律效果、社会效果的统一,践行“五大真谛”即公、正、廉、明、诚,确保法院队伍正确的政治方向。要加强司法作风建设,继续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,落实领导干部“一岗双责”责任制,设立干警违法违纪举报热线和举报箱,继续加强审判流程管理,建立科学化、规范化、体系化、精细化、人性化、信息化的审判管理体系。继续强化案件质量评查工作,对二审改判、发回重审以及当事人申诉投诉案件要重点评查,主办法官要就改判重审的原因、吸取的教训和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向案件质量评查小组作出书面检查,并由该小组作出结论后通报全院,同时存入法官绩效档案。对重点部位、关键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,严防滋生司法不廉等问题。
四、着力服务稳定发展大局。主动、自觉地把司法审判的各项工作放到党委、政府的全局工作和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中去考量,进一步增强为党委政府分忧、为人民群众解难的自觉性。超前思考、主动谋划、积极作为,坚决摒弃机械办案、就案办案的狭隘司法观念,切实做到思想上想着大局、审判上围绕大局、效果上突出大局。刑事审判深入开展打击“两抢一盗”的犯罪,对于故意杀人、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。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,对轻微犯罪以及主观恶性较小、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、初犯、偶犯和过失犯等依法从宽处理,加强刑事被害人救助、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,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,促进社会和谐。民商事审判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,找准和抓住司法应对工作中的关键点,找到双赢、多赢的处理办法。要把调解贯穿于立案、审判、执行、申诉、信访等各个环节,全面推进民商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工作,加大执行案件的和解力度,实现胜败皆服、案结事了的目标。行政审判既注重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,切实解决行政诉讼“告状难”的问题,又监督、支持、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,不断强化行政非诉案件的执行力度,为香河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持。
五、着力完善公开民主机制。坚持阳光司法,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制度,不断增强审判工作的透明度,以公开促公正。切实做到立案、庭审信息、审判流程、办案时限、审判过程、裁判文书、执行工作信息等公开,保障当事人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。同时,通过网上公开信息、发布新闻、设立开放日、裁判文书上网、公开征求意见等措施,使法院的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。广泛听取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基层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,建立舆情分析机制以及与新闻媒体沟通机制。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,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、监督审判活动、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,促进司法公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