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 陵 让 功

  发布时间:2015-07-06 10:15:50


    曾国藩、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两个最著名大臣,他们文韬武略,纵横捭阖,鞠躬尽瘁,力挽颓势。当时的大清帝国如同一枚即将从高案上滚落到地面的鸡蛋,被曾李二人轻轻接在手中,再慢慢放入蓝内。史称二人为大清帝国的中兴名臣。

    太平天国13年间,朝廷在全国先后批准了40多家团练,成功的只有曾李师徒二人,战后,他们创建的湘军与淮军转化为国家武装,并逐步取代了曾经叱咤风云的八旗军,左右大清帝国的政局与国运半个世纪,成为陪伴帝国走向没落的最后一抹彩虹。

    两个人的年龄和属相很有意思,看后你就会有感觉了,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,属羊,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,属羊。非常值得一提的是,他们的共同老板慈禧女士生于1835年11月,属羊,她比曾国藩小24岁,比李鸿章小12岁。在慈禧的铁腕领导下,曾李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和无趣的故事,我个人觉得, 其中“金陵让功”的故事,最值得从政与经商之人反复品味和仔细把玩。

    1864年初夏,李鸿章率领成立了两年多的淮军,已经取得了包括保护上海、克复苏常、稳定东南的辉煌胜利,令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(金陵)成了一座孤城。公正地讲,这既得益于李鸿章个人的综合能力,也得益于老师曾国藩给人给钱给政策。刚入6月,朝廷就连降数道谕旨,严令李鸿章率领战功赫赫、趾高气昂的淮军7日之内驰援久攻不克的金陵战场。

    全世界都知道,天王洪秀全将金陵改名为天京之后,并没有永久地得到上帝的保护,由于种种天国内在的原因,上帝似乎看透了这位谎称是自己儿子的广西人的真实面目,渐渐疏远他,最后抛弃了他。当时间进入1864年之后,洪天王领导的太平天国与太平二字越来越远,天王本人忧郁成疾,体力精力脑力智力都大不如初入住金陵时的几年。6月1日那天,封了数不清的王之后,天王撒手人寰,将他创建了13年的太平天国交给了16岁的儿子洪天福。

    两年来,曾氏国藩国荃兄弟如同洪秀全的天敌一样,瞪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守在天京城的周围,一点离开的意思从来都不曾有过,兄弟二人为此各落得一个诨号:曾剃头、曾铁桶。在他们兄弟的耕耘与浇灌下,金陵像一颗就要熟透的桃子。李鸿章对此洞若观火。

    不去金陵是抗旨,去了是争功,抗旨会丢命,争功会丢人。李鸿章开始的选择是二者全保,既不落抗旨的罪名,又不落争功的恶名。

    那个时代,只能靠奏折和书信汇报请示、沟通交流。进士出身的李鸿章文字功底了得,18岁时曾以10首《入都》名扬官场与文坛,其中一句“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欲封侯”令多少年轻学子和官员摩拳擦掌,热血沸腾。后来,他加入曾国藩的湘军幕府,专职文案多年,谙熟官场笔墨规则。李鸿章给老师写了一封信,派心腹火速送去。他在信中言明自的心迹与难处,饶了一个大圈弯子后,提出让老师给他出一张不让他去金陵的纸条。其目的是事后好向朝廷有个他不是抗旨,而是遵从师命的交代。曾国藩何等聪明,他明确拒绝了学生的这一请求。

     一个回合下来,李鸿章就被老师推进了墙角里,他只好另想出路。需要指出的是,即使用当今的标准评价,曾李之间的关系在中华帝国数千年的政治史上,属于绝无仅有的政治盟友加异姓兄弟,好的不能再好了,牢的不能再牢了,能够经得起任何考验和折腾,而且做到了善始善终。他们绝对是从政经商者学习的典范。从李鸿章内心讲,他宁可抗旨,也不愿与老师兄弟俩争功。他原本相信老师会给自己面子,令他能够兼顾二者。没有想到,老师竟然拒绝了。

    李鸿章苦思冥想之后,提笔给朝廷上了一道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暗藏玄机的奏折,这份奏折虽然很长,但是,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不与老师争功,不给自己留祸,既要谋事,又要谋身。他在奏折中重点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,其一,自己所处的苏南战区还有些战事需要处理,一时走不了;其二,近日,自己屡次接到金陵方面来的书信,得知金陵所少者不在兵而在饷,而且,克城在即。

    此时的官场舆论对曾李双方都不利,后来与二人齐名的左宗棠站出来带头质疑曾李师生是在唱双簧,指责他们拥兵自重,要挟朝廷,欺上瞒下,沽名钓誉,贪图自家名利最大化等等。不名真相者和心怀嫉妒者,纷纷围观,积极响应,那阵势与现如今的网络并无本质的区别。

    曾国藩得知李鸿章奏折的内容之后,心生不悦,认为李是在利用他们兄弟耍小聪明。立即向朝廷上了一道比学生老辣许多的奏折,以进为退。他在奏折中,一方面请求朝廷派淮军前来会攻金陵,一方面向世人表明他曾氏兄弟是如何为国家着想,为皇上分忧,对任何援军不但不会视作争功,而且会千恩万谢,因为那正是他们兄弟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啊!

    曾国藩举重若轻、大智若愚、虚怀若谷的气象,令自己的学生显得不但小肚鸡肠,而且不够磊落。李鸿章立即意识到了老师的不满,马上改变态度,迅速收敛,积极回应。他做了两件具体事,一是给师叔曾国荃写了封信,明心迹、诉苦衷、督破城,并随信送上50万两军饷;二是上奏朝廷,提出一个新的助攻计划,让自己先克复湖州,以切断太平天国的后路。

    曾国荃心领神会,加紧攻城,朝廷却不买账,将球一脚又踢了回来,谕旨李鸿章无需克复湖州,即刻增援金陵。

    李鸿章只好上奏说,自己已经抽调一万四千淮军组成枪炮队,由刘铭传、周盛波等督率开赴金陵。曾国荃闻听,心急如焚,拼命猛攻,次日城破。事后分析,李鸿章宣布派兵金陵不过是个姿态和幌子,实际上,他率领嗷嗷叫战的淮军官兵在江浙境内只动不走,静候湘军破城的佳音。天京城破之后,金陵附近竟然没有出现淮军一兵一卒。曾国藩对这一切看于眼,感于心。

    洪秀全死后一个多月的7月19日,金陵城破,曾氏兄弟大功告成。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,李鸿章前往慰劳与祝贺,曾国藩抱病远迎数十里外的下关。见面,曾执李手慨叹道:

   “金陵一战,愚兄弟薄面,皆赖少荃成全了。”

    只此一句,让曾李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超过了父子师生与兄弟。

    曾国藩死后(1872年),声名不降反升,比活着的时候更为隆盛,这在那种时代是非常少见的,其中很主要的原因,就在于他选对了接班人。曾国藩病逝前后,他的门徒李鸿章就已经继他而起,迅速而全面地接管了大清帝国的军事与外交,权倾天下三十年。李鸿章在任何时候,对曾国藩都是发自内心的极为尊敬,张口闭口我的老师文正公如何如何,言语神情之中,从来没有过一丁点儿的不满不敬,同时,他对那些胆敢说老师不是之徒,一律进行无情的压制与打击,这些对曾国藩身后地位和形象的巩固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    古今中外,人与人之间能否真正做到持之以恒的坦诚相待,无话不谈,我既不知道,也不敢相信。但是,从曾国藩的日记和大量的史料中可以判定,曾李之间即使没有做到无话不谈,他们也绝对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坦诚相待,有啥说啥。为人、为友、为官,抑或从政经商,不可不学曾李这两位先贤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2015、6

责任编辑:刘耀强    


 

 

关闭窗口